【才聚宁夏】做好人才引育用 激活企业新动能
宁夏协鑫晶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调试设备。 中卫市委组织部供图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科学的人才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近年来,中卫市全方位搭建校企合作渠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引才、育才、用才中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活力。
聚焦需求导向,拓宽渠道引聚人才
持续擦亮“衷(中)爱人才 未(卫)来可期”招引品牌。构建“1+2+N”引才模式(即建立1个动态需求库、优化线上线下2条路径、组建N个招才小分队),认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发布《2025年度中卫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其中数字信息、清洁能源、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民营企业提供岗位982个。开展“云端双选+线下专招”定制化人才招引活动,助力企业招录管理、技术技能等急需紧缺人才。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招才小分队,已开展专场招聘40余场次。中卫市作为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新高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技术移民”,先后建成“东数西算”宁夏枢纽京津冀“飞地园区”,招引40余名青年才俊开展研发活动,助力宁夏智算中心项目成功组网千卡集群,上线丹摩智算平台。今年启动宣和园区建设,吸引中金数据等头部企业入驻,同步实施200万千瓦绿电供应项目,打造“算力+绿电”双核驱动的数字人才集聚地。中宁县创新实施“科技副总”制度,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聘8名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挂任“科技副总”,配套补助资金5万元,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截至目前,“科技副总”累计到民营企业服务30余人次,主持企业研发项目4项,申报专利12项。
聚焦资源整合,产教融合共育英才
推行“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服务”模式,由政府牵线搭桥,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企业定向培养创新型中高端人才。依托工业园区、光伏基地、头部企业等,建成精细化工、光伏治沙、文化旅游等实习实训基地8个,产业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达到年均3000名以上,技术技能人才总量突破3万名,重点产业人才供给率提升至90%以上。鼓励支持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大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夏芯联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申报市级重点人才项目4个,采取集中培训、定向帮带、师徒结对等方式,培养后备技术人才100余名。启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分类开展新生代企业家、重点骨干企业负责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12所高校,开设定制化研修班14期,共培训企业家600余人次。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定期举办“一起益企”活动,成功解决企业诉求70余项。大力开展重点产业职业技能“赋能”、重点群体职业技能“蓄能”、职业能力提升“聚能”三项培训。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场地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6亿元,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累计入驻企业4980家,带动就业7.46万人。
聚焦政策落实,用心用情留住贤才
持续提升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2024年,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奖补资金230万元,发放“宁科贷”贷款1.36亿元。175家企业获企业研究开发财政后补助资金3336万元,49家企业获科技金融专项补助资金710.4万元,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工业贷款贴息、链主企业培育等项目,累计向上争取资金3.7亿元。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培育认定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4家。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推行“惠才通”线上服务平台,丰富拓展人才服务应用场景,实现24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建成“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工作站”,受理解决人才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事项,让各类人才在中卫市发展更有归属感、获得感。中卫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与园区各企业直接进行对接交流,通过“一企一策”,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问题28个。对在园区企业入职的各类人才,承诺在职称评审、补助申办、社保缴纳、工伤认定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良好环境。
聚焦创新驱动,成果转化赋能发展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创造、运用和转化。严格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2024年登记科技成果66项,同比增长9%。2024年以来,3个项目获得自治区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支持,66个项目获得县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支持,累计支持资金1771万元。引导并支持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使其成为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的“强磁场”。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建成“宁夏尼龙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的“尼龙66新材料制造技术研究”项目突破了尼龙66“卡脖子”关键中间体己二胺产业化壁垒;宁夏紫光川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氰醇法制蛋氨酸”项目,打破了国外跨国公司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实现了氰醇法制蛋氨酸全套生产技术国产化;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天津大学实施的“抗氧剂新生产工艺技术研发”项目,产品在全球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组建的宁夏电解金属锰及锰系合金材料研发创新联合体,成为全区首批创新联合体。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需求对接机制。梳理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堵点痛点难点需求70多项,通过线上线下等途径,组织需求对接会等各类活动40余次,成功匹配技术需求并开展合作交流12项,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组建技术服务团队,20多位专家来卫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李妍